有关厦门的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

核心提示很早以前,这里寸草 不生,荒无人烟,一群白鹭南归飞到这里,停在岸边歇息, 领头的大白鹭,发现水里鱼虾成群,有充足的食物,而且 既没有毒蛇猛兽的威胁,也不见猎人弓箭的骚扰,于是它 鼓上了这个小岛,便率领这群白鹭定居下来。 白鹭们

很早以前,这里寸草

不生,荒无人烟,一群白鹭南归飞到这里,停在岸边歇息,

领头的大白鹭,发现水里鱼虾成群,有充足的食物,而且

既没有毒蛇猛兽的威胁,也不见猎人弓箭的骚扰,于是它

鼓上了这个小岛,便率领这群白鹭定居下来。

白鹭们也随

之着手打扮自己的家园。

一些白鹭用嘴啄利爪挖,费了九

牛二虎之力开凿了许多泉眼,清澈的泉水哗哗地流淌下来;

另一些白鹭,则从大陆上衔来各种花籽、草籽,播撒在岛

上,岛上便百花齐放,绿草葱葱。

山明水秀,花团锦簇引

来许多鸟儿筑巢;蜜蜂、蝴蝶也来采集花粉,顿时小岛变

得热闹非凡,五彩缤纷。

此番景象使盘踞在东海底下的蛇王异常嫉妒,它想霸

占这白鹭建设的美丽小岛,于是率领蛇妖兴风作浪,瞬间

岛上飞砂走石,天昏地暗。

白鹭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与蛇妖展开殊死搏斗。

头的大鹭重创了蛇王,赶走了蛇妖,但它自己也身受重伤,

躺在血泊之中。

后来,在大鹭洒过鲜血的那一片土地上,

长出一棵挺拔的大树,那树的叶子,象大鹭一样张开;那

树开的花,象大鹭的鲜血一样火红。

这种树木,人们称为

凤凰木;这种花,人们称为凤凰花。

赶走蛇妖之后,白鹭们安心地嬉戏于树林、海水、沙

滩之间,做这个美丽小岛的主人。

厦门岛最早称为“鹭岛”

是由这个传说而来的。

这个源于民间的故事寄托了人们对

厦门的热爱和对建设厦门,保卫厦门事迹的怀念。

厦门古名鹭岛,它的真正由来其实是人们第一次登上

小岛,看见白鹭长年成群地浮游在水面,于是冠之以“鹭

岛”。

白鹭属涉禽类鹭科,又名鹭鸶,嘴长脚长,颈也长,

全身羽毛纯白,头后还垂着长长的白冠毛,毵长如丝;背

部有白色疏松的鬓毛和尾翼,形态潇洒,逗人喜爱。

本世

纪20年代以前,厦门山野树林,到处有白鹭栖息,三五成

群,飞翔于田间海上。

后来因城市兴建,生态的变化,白

鹭慢慢减少,濒于绝迹。

这几年经过环境综合治理,白鹭

又回到岛上。

由于白鹭是厦门的象征,因此厦门的许多地

名含有“鹭”字,许多招牌,店名都喜欢用“鹭”字命名,

乃至于厦门的人名也常常取“鹭”字。

今天,白鹭又成为

厦门的市鸟。

究竟什么时候,岛上有人类的存在呢?1931年,厦门

大学林惠祥教授在厦门港蜂巢山发现一件长方形薄边石锛,

第三年,他又在厦门港东边社发现第二件类似石锛。

这两

件石锛,是新石器时代人类采集食物和狩猎的工具。

1952

年,林惠祥又在厦大发现三件表面印有“V” 字纹和云纹

的印纹陶片,其中一件的耳柄上,还可以看到指纹痕迹,

这是手工制陶留下来的。

1953~1955年,其他地方还发现

多件石器、陶片。

1980年11月,在湖里区象屿海滨,发现

一件石制箭头,长6?2公分,磨得非常精致,经鉴定,是

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遗物,距今已有2000多年,当时的人们

以此来狩猎。

这些实物证明,大约二、三千年前,厦门岛

及其周围是我国南方族群祖先——闽越族人活动比较早的

地方。

闽越族人的体质和风俗习惯,和汉族不同,他们身材

较矮,面短,须发少,鼻形广,眼睛圆大,有双重眼睑,

且“断发纹岙”。

习惯于水上生活,善于在海上作战。

越人用勤劳的双手,为开发厦门立下第一功。

不过,有文献可查考的厦门历史,却是从唐朝开始,

南普陀的一副对联反映了这一事实。

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

普光被厦岛,对太武以增辉。

这说明,南普陀寺和泉州元寺一样,都是在唐朝建立的。

根据史料记载,唐朝有二姓名士率其家族来到厦门定

居并大力开发建设。

薛姓住在洪济山的西北,陈姓住在南

面金榜山下,时有“南陈北薛”之称。

北薛指薛令之,字

珍君,原来住在福建长溪,也就是现在的福安。

他在唐朝

神龙二年(公元 706年)中进士,是第一位以诗文登第的福

建人。

开元年间,薛令之迁升为右补阙兼太子侍读,与贺

知章一起教授东宫太子读书,当了太子李亨的师傅。

薛令

之抱怨待遇太低,一天信手挥笔在墙壁上写道:

朝旭上团团,照见先生盘;

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

唐玄宗看到诗后,非常不高兴,也拿笔在壁上题诗:

啄木嘴距长,凤凰羽毛短;

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

薛令之看到,知道自己得罪了皇帝,有言曰:伴君如伴虎,

说不定哪天无事生非,怪罪下来,岂不一命呜呼。

于是他

就借口生病,辞去了官职,和侄子薛芳杜一起返回福建,

并从长溪移居鹭岛(厦门岛),过着清闲自在的生活。

他的

后裔在此繁衍,人数众多,成为一大姓,薛家住的地方有

座山,叫“薛岭”,岭的滨海一带就叫“薛浦”。

薛令之

死后,葬在岛上下张村。

“南陈”的陈姓也差不多唐开元时在厦门岛定居繁衍,

据史料记载,唐京兆万年县人陈邑,任太傅时得罪了当时

的奸相李林甫,开元二十四年被贬谪到福建漳泉一带,他

的后裔有的就迁到厦门岛来。

厦门岛上保留的三座唐朝陈

氏古墓就是明证。

在乌石浦,有一座古墓,墓碑上刻“唐

著作郎陈俦墓”。

陈俦是陈邑的孙子。

禾山镇的一棵大榕

树下,竖着两块石碑,分别刻“大唐赐进士出身陈公封茔”

、“唐上柱国陈公茔”,这座墓是陈俦曾孙陈喜的。

西林

观音山还有一座唐墓,碑上刻“唐场老陈先生茔”,它是

陈黯的墓。

陈黯是唐代会昌至成通年间居住在厦门岛的名

士,字希儒,名昌晦,是陈喜的曾孙,10岁会写诗,13岁

便带着诗作晋见清源(泉州)牧。

清源牧见他满脸麻花,便

打扫趣他“薄才而花貌”,并要他以此为题写一首诗,陈

黯不愧才华出众,应声成诗道:

玳瑁应难比,斑犀定不如;

天嫌未端整,满脸为装花。

陈黯虽然年少富有才名,在闽南一带颇有影响,但是屡次

应试都落第,因此自称“场老”,意思是在考场上屡进屡

出,已是老先生了。

后来他隐居在金榜山,读书垂钓,置

功名利禄于九霄云外。

金榜山也就因他而别名“场老山”;

他垂钓的地方叫“金榜钓矶”。

陈黯著作有《裨政书》,

宋代朱熹在同安任职期间,为其编次并写诗凭吊陈黯,有

陈场老子读书处,金榜山前石室中;

人去石存犹昨日,莺啼花落几春风

之句。

这些名士带领他们家族定居厦门岛,成为厦门的先期

居民,他们披荆斩棘,勤劳开垦,边耕边读。

根据历次地方志书记载,距今约1000年的宋朝太平兴

国年间,禾山一带出产一种水稻良种,“一茎数穗”,人

们感到非常惊奇,于是鹭岛又被称为“嘉禾屿”——五谷

丰登的岛屿。

但1974年泉州出土的《唐许氏故陈夫人墓志》,

唐大中十一年 9公元 857年)厦门已称为“嘉禾里”,可

见“嘉禾”之名非始于宋而是始于唐朝。

到了宋代“嘉禾

里”归同安县管辖,从宋代开始,厦门的发展速度加快,

人口增多,南宋王象之曾在《舆地纪胜》中记载嘉禾屿的

居民有千余家,按一家五口的普通概率计算,也有五六千

人。

人口的增加势必使村落数目增加,当时村落就有曾厝

铵、塔头、东沃(顶活仔)、莲坂、毫灶(文灶)、吴仓

(梧村)、乌石浦、埭头、吕厝、店前(殿前)、钟宅、

竹坑(湖里)、高崎、上店(祥店)、坂上、寨上等;其余

还有福山社、怀德社、附寨社、凤前后社。

从宋朝开始,

厦门岛交通也逐渐发达,五通、东渡、土地公祖附近(开

元路)都建有码头。

五通的古码头遗址,至今犹存。

民间

还流传着“圣迹”、“圣泉”、“金带水”等传说,记述

南宋末年张世杰、陆秀夫带着南宋末帝赵 、赵〓逃难,

经厦门的故事。

厦门在宋代文化上也继承了唐以来的风气,

仅考中进士的,就有林裴、陈敦仁、薛舜俞、薛舜庸、薛

梦纯和杜盂肃等人。

其中薛舜俞、薛舜庸是同胞兄弟,梦

纯是舜庸的儿子,一门三进士,传为美谈。

朱熹来到厦门,

听到这个故事,在金榜山陈黯读书处,写下“应喜斯文今

不泯”,以抒文风不衰之慨。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