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纷纷开禁,多宝鱼重入市场,价格甚至出现了上涨趋势……种种迹象似乎表明,遭受了严重打击的多宝鱼产业,“要复苏了”。事实是否如此呢?作为产、供、销这条链子上最重要的一环,广大的养殖户们无疑对产业的风吹草动最直观、也最敏感。
多宝鱼快成“烂尾鱼”
日照日华冷藏厂位于东港区涛雒镇大朝阳村的养殖基地,每年有6万多条多宝鱼在这里“茁壮成长”。用负责人葛文清的话说,“这6万多条鱼,成鱼1万多条,最近已经抽检过两次,全都符合最新的国家标准。”而记者也到基地的养殖棚里看过,养殖条件确实符合标准。可是,直到昨天,1万多条“本应在去年底就卖出去”的成鱼,却只卖出了两三千条,“还是低价卖的,10几块钱的价格以前都没有鱼贩子好意思开口。”
30多岁的张守民养了3万多条多宝鱼,前期投入的六七十万元当中,有30万来自银行贷款,“眼看着就要到期了,可就是没人上门收鱼,你说能怎么办?”与张守民同村,一个叫尹德纯的老大爷已经80岁了,两年前“举全家之力”张罗了一个多宝鱼养殖场。“没料到一场突如其来的“药检风波”竟让今年的3万多条鱼成了“烂尾鱼”。
养鱼资金链的断裂
如果说张、尹等人的遭遇多少还受到了日照“被查出两家问题养殖场”的影响,那在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县,记者却也听到了同样的“一声叹息”。
赣榆县海头镇近海几个村落分布着30多家多宝鱼养殖场,养着4.5万余条多宝鱼的兴浩养殖场在其中算中上规模,也是最早一批在海头养殖多宝鱼的企业。76岁的场主魏振魁告诉记者,前年、去年的春节前,“所有的成鱼卖得一条不剩,价格在35元左右一斤。可当时是和山东那边的渔民合股,人家出技术,自己出了80多万本钱,最后挣的钱一多半分了,剩下的又都投到养殖场。今年好不容易自己会了技术开始单干,偏偏出事了,到现在一条鱼还没卖出去。”魏老汉的女儿说,“全家人现在只能干等着,隔个10天半月就得想办法筹钱,一棚的鱼还得小心喂养着。”
尽管多宝鱼重新上市了,尽管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陈毅德近日公开承诺“多宝鱼多是放心鱼”了,尽管老百姓在犹豫不绝之后陆续敢于伸出筷子了,……可在记者采访的众多养殖场中,除了日华冷藏厂养殖基地等因为基础稍厚尚能喘息外,销路的严重缺乏,让更多渔民本就脆弱的资金链突然断开,对习惯了“坐等池空”的他们来说,根本拿不出额外资金去搞推销、拓销路,对于遥遥无期的“时间问题”,他们已经快撑不住,等不了了。
“双重标准”落差的打击
记者了解到,在赣榆海头镇,一位渔妇因为缺钱维持几万条嗷嗷待食的多宝鱼,“打掉了腹中的孩子”;因为同样的原因,在海头镇的赵沙村,一位从东北带着所有积蓄过来养多宝鱼的年轻人,半卖半送掉所有鱼后,“到山东威海打工去了。”而类似的事例多次发生在山东日照东港区,“撑不下去而关门的养殖场有好几家了。”
撑不下去的想办法撑,撑得下去的就咬咬牙等。可摆在多宝鱼养殖户面前的还有另外一个问题——近日有消息传来,遭到重创的山东5000多宝鱼养殖户要状告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行的标准高于国家规定,涉嫌存在对整个大菱鲆产业的歧视性行为”。事态进展不得而知,可关于其中的“双重标准”,记者却亲眼看到了例子。张守民给记者出示了一份他的多宝鱼上海送检的结果。比照国家刚刚发下的一份多宝鱼检测标准,记者发现其中环丙沙星等项,上海和国家的标准竟相差了整整100倍。
“多宝鱼事件”发生后,记者曾在青岛专访了“中国多宝鱼之父”雷霁霖院士,老人家痛心之余还是满怀希望,“这次事件是个灾难,也是个机遇。正如人在年轻时受点挫折是好事,这对多宝鱼产业来说同样适用。”他还指出了挽救整个多宝鱼乃至水产品养殖业的治本良方,“疫苗的研制也已被列入国家重点计划项目,疫苗一旦问世并投入使用,现在的很多问题便不再是问题。”
好。
1、经营范围广,赣榆润淼水产公司位于赣榆区青口镇里沙村,其公司业务为预包装食品(含冷藏冷冻食品)销售、散装食品(含冷藏冷冻食品)销售、鲜活水产品销售等多种业务。
2、工资待遇上,赣榆润淼水产公司旗下招聘的平台宣传主播工资为5000-20000元/月,且有绩效等福利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