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说的诗和远方到底是什么?

核心提示高晓松说的诗和远方,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当然每个人的诗和远方以及自己追求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高晓松眼中的诗和远方。首先,我们不得不说说高晓松的家庭背景:高晓松是很幸运的,生活在一个高级知识份子家庭,如图:高晓松也说自己的基因

高晓松说的诗和远方,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当然每个人的诗和远方以及自己追求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高晓松眼中的诗和远方。

首先,我们不得不说说高晓松的家庭背景:高晓松是很幸运的,生活在一个高级知识份子家庭,如图:

高晓松也说自己的基因是比较好的,因为家庭背景让他有一个爱读书、爱学习的基因,(没事的时候就泡中国国家图书馆),以及一个乐观的基因,家庭条件当然也属于中国上层。 ?

好了,回答正题,高晓松眼中的诗和远方是什么样的?

高晓松擅长三个领域,一个是导演、一个是音乐、还有一个就是文字。他眼中的诗是是一种比较高级的东西,是一种经历过人世红尘后,看穿一切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配得上他的诗,目前高晓松是向往诗的,因为他觉得自己还不能达到这种境界。

关于远方,高晓松自己也有提到过,就是他第一次去厦门的时候。当然眼前的一切都对他来说是陌生的,那天,天下着雨,空气中有一股海水中的腥味,路牌上一些看不懂的地名,身上也没有钱,抱着一把破乐器。(好像是吉他,记不清了)

突然,高晓松感觉到自己到了远方,心中的那个远方,这不就是自己渴望的远方么?远方就是无穷远的地方,远方就是永远看不见的地方。但是,高晓松突然感觉来到了远方,此时,他的内心是幸福的。

以下为百度百科资料,当时他的主要作品就是在“心中的远方”创造的:

1990年高晓松在校外和来自各个高校的蒋涛、戴涛、赵伟、老狼等人组建“青铜器乐队” 。暑假他和老狼忽然收到海南岛一家歌厅的邀请前去驻唱,返回时因路费不足,高晓松辗转来到当时厦门大学的“校中村”东边社暂住了大半年时间,包括《同桌的你》《麦克》《白衣飘飘的年代》《青春无悔》在内的许多校园民谣都在这个时期完成初稿。

说起来,我还是要感谢北京有高晓松。或者说,我需要发现更多北京的美好之处。高晓松据说要在北京开一个图书馆,这倒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我想起吉本香蕉说,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是厨房,我想治愈系美食确实有这个功效,但至于之后,要想让生活能够逃离眼下的粗糙,图书馆是个好的去处。

想起村上春树小说里,海边的卡夫卡,主人公对图书馆的偏爱。

这里毕竟有时间清洗过的痕迹。

一个城市也需要图书馆,需要让那些心灵流浪的人有一个可以回去的地方。

我喜欢的图书馆总是每个人一个格子,不太大,不然会显得空旷;也不太小,在局促和宽广之间给自己找到一个恰当的安全处境。灯光应该是柔和的,应该是复古的墨绿色灯罩的那种,鹅**的灯光打到书上,翻书的时候有接触的感觉,就好像你面对一个未知的世界,不管不顾的就纵身一跃了。

这样的美好,得来全不费工夫,和当下的物质消费比起来,又是容易得到的无以复加,这个世界我不用懂太多,只知道物质在极大丰富,精神的世界也是如此,只是精神上的投射是双向的,除了不像物质一样取悦你,它还需要你对它起码的尊重,所以,不用奢求这个世界上的种种,能逃避到一个远离这里的世界,是你的幸福。

享受阅读,享受图书馆。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