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扎赉诺尔建矿后,扎赉诺尔发展成为一座煤炭工业工业城市,煤炭工业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明显优势。在20世纪80年代前,扎赉诺尔因紧靠苏联,强调“政治边防”和“军事边防”,同时受计划经济束缚,且对煤炭资源和国家扶持过于依赖,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制约。90年代起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依托地缘优势发展对外贸易,调整单一产业结构,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2014年,扎赉诺尔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0.7亿元,比2013年增长8.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7亿元,比2013年增长11%;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6.6亿元,比2013年增长10.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66亿元,比2013年增长19.5%;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5.21亿元,比2013年增长1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300元,比2013年增长7.5%。 综述
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扎赉诺尔不适宜农业产业化,渔业占第一产业的比重达70%以上。2013年,扎赉诺尔区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9237亿元,比2012年增长2.7%;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6年的11.5%下降到2013年的3.48%。
渔业
1912年,呼伦贝尔自治政府同俄商签订捕捞合同,大批俄国人入境在呼伦湖区从事捕捞,1917年前后出现第一次捕捞高峰。1920年始有中国人捕捞。1928年为第二次大规模捕捞时期,有渔户30多户(其中俄国渔户18户),经营者多为俄国工商业资本家和中国商号掌柜,捕捞人员2000余人。1913—1932年渔获量90098吨。1932年起由伪满统一经营渔业。1940年1月成立的兴安水产株式会社垄断了呼伦湖渔业,年捕捞量在5000吨以上。1945年8月后,苏侨甘宁拍得日本资产,雇中国人捕捞。1946—1947年成立多家渔业合作社,渔业生产在满洲里市政府和渔业工会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
1948年内蒙古渔业公司成立,呼伦湖收归国家所有,渔业统一经营管理。1952年渔业公司更名为扎赉诺尔水产总厂,1955年又更名为达赉湖渔场。1958—1966年是20世纪呼伦湖水位最高时期,也是第三次大规模捕捞时期,增设了沿湖分场,从季节性捕捞转为常年性生产,扩大了沿湖泡沼捕捞范围,捕捞量大幅增加。1967—1979年渔业生产徘徊不前。1980年起水产行业进行体制改革,水产品市场放开,渔业快速稳步发展。1985年后年产量控制在1万吨以下。1994年,达赉湖渔场改组为达赉湖渔业有限公司,1997年又改制为呼伦湖渔业集团有限公司。2003—2004年,呼伦湖集团剥离辅业,改制成立呼伦湖渔业有限公司。1998年后,受气候干旱影响,湖水位下降,生态环境变化较大,水产品产量锐减,渔业生产起伏较大。
呼伦湖渔业生产主要在冬夏两季进行,以冬季冰下捕捞生产为主。捕捞生产方式分为明水期捕鱼和冰下捕鱼两种形式。冬季以冰下大拉网捕鱼、捕虾为主;明水期以网箔生产为主,兼有机船或挂网捕鱼、机船拉虾、岸边拉(推)虾或虾箔等。捕捞水产品主要有鲤鱼、鲫鱼、鲶鱼、白鱼、小白鱼、狗鱼、虾等。人工养殖的水产品有大银鱼、凹白鲑、高白鲑、乌鳢、河蟹、鲇鱼、细鳞斜颌鲴、河蚌等。
牧业
扎赉诺尔是传统牧区。20世纪上半叶,狩猎是除煤炭生产外的主要经济活动,主要猎取旱獭、沙狐、黄羊、麝鼠、大雁、野鸭;养殖的牲畜以蒙古牛、蒙古马和蒙古羊为主,没有棚圈,主要靠放牧。1948年后三河马成为主要的马匹品种。50年代引进细毛羊、哈白猪、长白猪、来亢鸡等畜禽,并开始对牛、羊、马进行杂交改良,推广牲畜棚圈饲养。70年代引进奶牛和水貂。1980年起实行“压马、缩羊、发展牛”政策,马大幅减少。80年代出现养鸡专业户和大企业办养鸡场。1988年颁布《野生动物保护法》,猎杀野生动物被禁止。90年代中期后,多数单位和个人不再养马。1995年开始养狐。2003年建特种动物养殖基地,养殖獭兔、貂、狐狸、貉等。 2013年,扎赉诺尔区牲畜存栏5.2万头(只),其中大牲畜存栏0.1万头,羊存栏1.6万只,猪出栏3.5万头;猪牛羊肉总产量2132吨,其中猪肉1830吨,牛肉60吨,羊肉242吨;羊毛产量45吨。
农业
扎赉诺尔区的农业属城郊型农业,以生产蔬菜瓜果为主,品种主要有马铃薯、西红柿、黄瓜、白菜、甘蓝、辣椒、茄子、西瓜、香瓜等,亦种植小麦、豌豆、甜菜、玉米等作物。1904年灵泉附近始有移民垦荒种菜。1960年实施“大开荒”,耕地面积达到2364.5公顷,1967年减少到1260.1公顷。7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温室大棚和农业机械。1976年“农业学大寨”,扎赉诺尔各大厂矿纷纷开垦耕地、建立农场,1979年耕地面积达到最高值2945.2公顷。此后耕地大幅减少。2000年起发展设施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 2013年,扎赉诺尔区耕地面积117公顷。
采集业
扎赉诺尔草原地广人稀,野生植物资源丰富。20世纪初俄国人开始用打草机械打草,后逐渐形成规模,1949年打草655万公斤。此外境内居民多自发采集野菜、中草药、水生植物和食用菌等。20世纪80年代以前,年采集野菜约3500—4000公斤,山果约600—700公斤,中草药约400公斤,芦苇约2万吨,食用菌约7500公斤。1980年起采药量骤增,年采集量超过5000公斤,1985年颁布《草原法》后采集量锐减。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生态环境变化等原因,打草和采集野菜、食用菌、芦苇、草药的活动规模越来越小,产量逐年减少。 综述
扎赉诺尔区的第二产业由采掘业、加工制造业、电力生产供应业和建筑业构成,其中采掘业占据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业产值结构中,重工业始终占70%以上,全民所有制工业始终占据80%以上,中央、自治区、盟、市属工业企业产值在90年代中期以前始终占97%以上。1958—1961年为地方工业发展的第一次高潮,80年代后地方工业发展进入第二个高潮,地方工业占比由1995年的1.48%上升到2005年的22.82%。
2013年,扎赉诺尔区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22.3253亿元,比2012年增长14.9%,其中工业增加值19.4655亿元,比2012年增长15.2%;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实现产值32.4亿元,利润总额-4.6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6年的53.0%下降到2013年的40.4%。
采矿业
1902年《中俄黑龙江煤矿条约》签订,俄国取得在黑龙江境内、东清铁路沿线采矿的特权。同年9月建立波洛尼科夫矿,由东清铁路理事会管辖。1910—1924年为俄国资本家包办经营煤矿,1924年由中苏合办。1903—1924年共产煤458.9万吨。1934年5月,煤矿归“满洲炭矿株式会社”统辖。日占期间,煤矿当局建斜井10个、竖井3个、露天矿1处。到1943年共建有煤井18个,露天矿3处。
1946年中共西满分局护路军接管煤矿,恢复生产。1952—1956年扎矿先后划归哈尔滨铁路管理局、东北煤管局、煤炭工业部哈尔滨管理局。1958年10月,扎赉诺尔煤矿改为扎赉诺尔矿务局,下设灵泉煤矿、西山煤矿和基建工程处;同年12月矿务局划归内蒙古燃料工业厅领导。1965年,矿务局改回煤矿建制。1970年煤矿划归黑龙江省煤管局。1972年恢复扎赉诺尔矿务局建制。1979年矿务局划归内蒙古煤炭工业厅,1983年又划归东北内蒙古煤炭工业联合公司领导。1985年,煤炭工业部批准扎赉诺尔矿务局为地(师)级单位。1994年东北内蒙古煤炭工业联合公司解体,扎赉诺尔矿务局由煤炭工业部和内蒙古煤炭厅管理。1999年,扎赉诺尔矿务局更名为扎赉诺尔煤业公司,成为呼伦贝尔煤业集团公司的成员单位。2000年扎煤公司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2002年,扎煤公司随呼煤集团公司划归呼伦贝尔市管理。 2007年,央企华能集团重组扎煤公司,成为华能呼伦贝尔公司的下属企业。 2013年,扎煤公司煤炭产量1567万吨,主营业务收入26.8亿元,利润-5.3亿元。
此外,扎赉诺尔区于1949年开办了小煤矿,1969年组建五七煤矿(扎赉诺尔矿区煤矿)。七八十年代,为安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及各单位职工谋取福利,开办了多个小煤窑。后矿务局及矿区允许私人开采矿务局煤矿的尾矿和残柱,80年代中期有小煤矿30多家。1988年组建矿区第二煤矿,整顿小煤矿开采秩序。1996年成立矿区第六煤矿。2000年,境内小煤矿全部关闭。
除煤炭开采外,还于1977年在矿区西山后建立扎赉诺尔采石场。1980年采石场有职工40人,生产毛石2000立方米。1985年后产值不断下降,企业亏损,1993年停产。
电力工业
1903年俄国人安装了220伏直流发电机组,供煤矿生产用电。20年代建立了2所直流发电所。1934年日本人设立一个发电工段。1938年建成第一座低温低压火力发电厂,到1945年有3机3炉,装机容量4240千瓦。
1952年,扎赉诺尔电厂全部设备恢复正常运行。1962年电厂划归呼伦贝尔电业局。1962—1982年矿务局调入4台列车发电站以缓解电力供应紧张局面。扎赉诺尔电厂经多次扩建,到1966年有6台炉、5台汽轮发电机,总装机容量9840千瓦。70年代周边地区用电量猛增,遂于1974—1985年新建4机4炉装机容量6.2万千瓦的灵泉发电厂。1975年,列车电站与电厂并网发电。1980年成立扎赉诺尔供电局,扎赉诺尔电厂改称扎赉诺尔发电厂,由发电、供电合一转变为发、供分设。1982年,扎赉诺尔发电厂因设备老旧而停止运营。1983年灵泉发电厂并入岭西电网,成为岭西电网的主力厂和调峰调频厂。2004年新建满洲里深能源达赉湖2×200兆瓦热电厂。 2009年开工建设深能源20万千瓦风电项目。 2011年建设华润1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 2014年,扎赉诺尔区发电量为16.9亿千瓦时。 2015年,深能源20万千伏光伏发电项目开工建设。
工业园区
扎赉诺尔工业园区位于扎区南部,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设立于2003年。2004年规划面积10.98平方公里。2005年更名为重化工业基地,后又改为工业园区。园区成立以来,陆续招引了热电、风电、光电、煤化工、冶金、建材、进出口加工等类型的企业。 截至2013年,园区有企业33家。 2014年工业园区规划用地面积为51平方公里,规划能源、化工、冶炼、新型建材等综合利用、装备制造、服务6个产业板块,以化工和冶炼为主导产业,形成“一园区两基地”的跨区域空间发展格局。 综述
扎赉诺尔区第三产业由流通企业和服务性企业构成,其中流通企业占主导地位。2013年,扎区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31.018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6年的35.50%上升到56.12%。
商业贸易
清雍正年间,境内始有旅蒙商和坐商。20世纪初随着东清铁路开通和扎赉诺尔建矿,中俄商户逐渐增加。1914年一战爆发,俄国商人为供应本国军需物资,纷纷涌入满洲里和扎赉诺尔经商,个体商业和餐饮业急剧扩张,到1920年“八乍市”(俄语“市场”之意)成为扎赉诺尔商业中心。1929年中东路事件后商业萧条。日占期间一切物资由日本人专卖,商业萧条。1946年后个体私营商业有所发展。1948年扎赉诺尔成立大众合作社(次年改组为供销合作社)和职工消费合作社。1956年商业“公私合营”,成立扎赉诺尔公私合营总店。后陆续成立百货、蔬菜食品杂货、糖业烟酒、饮食服务等国营商业公司。1964年后个体经济全部被取缔。1978年后个体工商业户和集市逐渐恢复发展。1985年矿区建成第一个综合农贸市场。1989年建成灵泉市场。90年代建成人民市场和露天菜果批发市场。1992年后随着满洲里沿边城市的开发开放,个体私营商业逐步取代了国有商业。2000年百货公司破产重组,2003年被浙商并购。2005年,矿区市场经营服务中心辖6个市场,商户600余户,交易额7000余万元。 2014年,扎赉诺尔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亿元,比2013年增长13%;有外贸企业30家,进出口额完成15.3亿元,增长14.3%。
旅游业
2002年,扎赉诺尔矿区外经贸旅游局成立。2005年规划建设扎赉诺尔国家矿山公园。 2013年,扎区规划建设“一带四园”(从扎赉诺尔蘑菇山旧石器遗址至达赉湖的文化产业带及扎赉诺尔文化园、民族历史文化园、矿山工业文化园、湖泊湿地文化园), 初步形成了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吃、住、行配套的完整产业链条, 猛犸旅游区获批成为国家4A级旅游区。 2014年,扎区全年旅游人数突破220万人次。 2015年,扎赉诺尔温泉休闲旅游度假区(国家级钓鱼运动主题旅游度假区)投入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