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雍正皇帝的死,正史和野史的说法不一。在正史中记载说:雍正帝是暴崩于圆明园,且在病危的时候召见了王公大臣,将皇位传给了宝亲王。
然而,在当时的民间却有另一种说法,说是:有一个侠女吕四娘,是吕留良的后人,为父报仇,夜入皇宫行刺雍正。在得手后,将雍正帝的头颅砍了下来,所以,雍正帝并非病逝,而是死于非命。之后,雍正帝的尸体由于缺少了头颅,没有办法完尸入葬,只好做了个金头下葬。
看到这里,或许大家会问,这个吕留良是谁呢?吕四娘又是何等人士,不仅能夜入皇宫,还能把皇帝给杀了?
其实,吕留良是浙江石门县的一个儒生,著书立说主张反清复明,被发现后雍正帝大为恼火。于是,就把吕家上上下下100多口人全都斩杀了,只有一个14岁的孙女吕四娘侥幸逃跑。后来,吕四娘逃往深山之中,跟一个道士学习武功,同时,刻苦训练,不断练习,为的就是为全家人报仇雪恨。
此外,关于吕四娘如何行刺雍正,野史中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观点,流传最为广泛,话说长大成人的吕四娘嫁到了京城的一户姓李人家,并在京城定居,伺机行事。一天夜里,吕四娘手里拎着一个血淋淋的人头,说这是雍正皇帝的人头。之后,她就走了,从此在江湖上销声匿迹。第二天,紫禁城便传来了皇帝驾崩的消息。
第二种观点,说吕四娘回到京城后,想法设法混进宫内,当了一名宫女。然后,凭借着自己漂亮的脸蛋,以及聪明才智,得到了雍正帝的欢心,并成为了一位宠妃。成了皇帝的枕边人,那下手的机会自然就多了。有一天,吕四娘趁着侍寝的时机,将雍正帝的头颅砍下,随后,逃出紫禁城,从此不知所踪。
第三种说法,说吕四娘经过十余年的刻苦练习,终于练成了一身飞檐走壁的本领,并成为了威震南北的女侠客。后来,她利用自己的一身武功,潜入皇宫内部,杀了雍正,取了头颅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其实,上面的几个观点,只要稍微细心分析一下就知道,其真实度、可信度并不高。
首先,第一和第二个观点,都建立在吕四娘会飞檐走壁的基础上,但我们都知道,这样的功夫根本就是武侠小说中的虚构情节,现实生活中哪会有人做到呢?
其次,清朝皇宫戒备森严,即便是吕四娘的武功超群,也不可能孤身前往,毫发无损。更别说,还把皇帝给杀了,把头颅拿了出来,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此外,第二种观点看上去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是,按照清廷的规矩,侍寝的妃子都要经过严格搜身。所以,吕四娘可以借此机会杀了雍正并砍下头颅,还成功脱身,几乎没有可能。
由此可以看出,上面的三种观点都不太靠谱。
那么,雍正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这个在历史资料中记载很少,只有《东华录》卷三十二中有简短的几句话,大概意思是雍正在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突然患了急症,在圆明园去世,至于是什么急症,并没有详细记载。
或许大家会想,既然历史资料中没有太多的记载,那么,为什么不到雍正的陵墓去一探究竟呢?之所以对雍正帝无头尸的传闻一直没有定数,主要在于雍正帝的陵墓并没有完全开启,真正能接触到雍正帝真身的地宫并没有被打开。所以,真实的入葬情况到底如何,还是不得而知。
其实,不仅是雍正帝的死因成谜,即便是目前呈现在人们视野中的雍正帝陵墓,也有着众多的谜团,让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接下来,我们继续了解一下。
第一,三座石牌坊之谜:
位于北京昌平区的明十三陵和位于河北遵化市的清东陵,都建有一座石牌坊,但唯独在清西陵,大红门外建了三座石牌坊,还设了两个石麒麟,看起来非常宏伟壮观。但同时,也让人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清西陵的石牌坊是三座呢?其门外的两个石麒麟又有什么作用呢?
对此,目前有五种说法:
第一种,雍正在生前长期居住在雍和宫,所以,在其死后,建筑阴宅,便仿照了雍和宫的内部构造和装饰设计,从而有了三座石牌坊和两个石麒麟;
第二种,为了防止恶鬼骚扰,特意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帮助雍正守护其阴宅的大门;
第三种,乾隆帝为了孝敬雍正,后为其建筑,表明这里是祥瑞之地;
第四种,为了镇压水怪;
第五种,为了弥补泰陵所在地区风水上的不足,特意增加了两座石牌坊和两个石麒麟,以聚集?天、地、人?三者旺气。
第二,石像生之谜:
在泰陵中,没有石像生,但对于为什么最开始没有建造,主要是因为泰陵所处的位置风水不适合建石像生。但后来,在乾隆十三年的时候,却对泰陵石像生进行了补建。
第三,泰陵大碑楼天花板之谜:
泰陵大碑楼正式名称为圣德神功碑亭,但泰陵大碑楼的天花板设计,却与清朝时期天花板的设计完全不同,看上去排列整齐,成排成行,非常有规律,这在其它陵墓建筑中从没有出现过。因此,这样的设计并非为了通风那么简单,而真正用意,到现在也不得而知。
第四,地宫之谜:
泰陵是清朝前期的陵寝,而地宫则是整座陵寝中最核心、最神秘的地方。因为,目前对泰陵的地宫并没有进行开启,所以,它的神秘感颇多,其内部构造究竟如何,到目前也没人知道。
第五,藏宝之谜:
作为帝王的陵墓,肯定有很多价值连城的陪葬品。按照一般的陵墓设置思路,泰陵内一定有很多雍正生前喜爱的物品,且作为其儿子,乾隆皇帝也一定会额外放置很多珍贵的物品,以表孝心。但这些只是一些猜测,相关的资料中并没有明确记载。
杨玉环如何从寿王妃转变成唐玄宗的枕边人
华妃,《甄嬛传》中反面人物,但她的经历也让不少人心疼,她沉溺爱情却被枕边人算计了一辈子,实在是太惨了。她到死才知道,原来皇帝一直防着自己,作为皇帝的枕边人难道她一点感觉都没有吗?
其实也不是的,华妃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蠢,她非常在乎皇帝,皇帝对她的态度转变她也是了如指掌的,只是可惜因为爱情很多时候她都不愿意去相信,有些恋爱脑,这样的人是完全不能在后宫生存的,她输就输在了太爱上。
要说最爱皇帝的人,那肯定是华妃,她把皇帝的一言一行都看的非常重要,因为皇帝在乎子嗣所以她即便嫉妒也从来不对后宫中的孩子下手。华妃背后有年羹尧这个靠山,她自己也是非常美貌,能够吸引皇帝的目光,她能够成为宠妃在意料之中,她的起点非常的高,若不是因为太过恋爱脑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皇帝对华妃的宠爱有一部分是源自于年羹尧,也是因为年羹尧皇帝不得不防着华妃,华妃第一次有孕之时,她清楚的感觉到皇帝一开始是非常高兴的,但后来慢慢就不那么高兴,在接着就是她孩子没了,华妃对于这件事难道真的一点也想不通吗?端妃与她无冤无仇为何要害她,皇帝为何又不对她加以处置呢?这些事一想就可以想通,可华妃实在是太爱皇帝了,所以不愿意往这方面去想。
华妃在害甄嬛小产之后一直被皇帝冷落,后来年羹尧在外被人弹劾,此时的她突然复宠,又成了皇帝的华妃,高高在上。其实华妃这个时候也觉得不对劲,枕边人对你的态度是否有变化其实很容易就发现的,华妃自然也感觉到了皇帝对她不如曾经,还是因为太爱了,这种怀疑不过一闪而过。
华妃被皇帝算计了一辈子,直到死才明白自己多年不孕的真相,多年来她一直都想要一个孩子,为自己当面的小产后悔不已,不想让她一生没有孩子的正是枕边之人,端妃的提醒、皇帝的变化,这一切的一切都足够让华妃想明白皇帝的算计。
只可惜她太过沉溺于爱情,失去了思考能力,即便是发现不对劲也会无条件的相信皇帝,实在是可悲,年世兰嚣张跋扈了一辈子,却输在了太爱之上。
被迫成为女道士,然后又成为贵妃。
在寿王李瑁与杨玉环正恩爱时,武惠妃去世了,在她去世后,唐玄宗感觉很孤独,整天长吁短叹。这时有人告诉唐玄宗,不必悲伤,有一个人和武惠妃很神似,那就是寿王妃杨玉环。
唐玄宗一听之下,特别高兴,其实他已经见识过杨玉环的丰神绝代,早就心潮澎湃了。 开元二十八年十月,唐玄宗以为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敕书杨氏出家为女道士,道号“太真”。
杨玉环被迫出家,但是这期间唐玄宗经常去看望她,并对她无比宠爱。杨玉环在此时,已经算彻底洗清了寿王妃的身份,唐玄宗为了安慰儿子,就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唐玄宗抱得美人归去后,三千宠爱集于一身,连杨家都开始逐渐得势。
其结局: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
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
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