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炸千子是一道以猪肉馅、鸡蛋、面粉等为原料,精心炸制而成的美食,是河北省著名的传统小吃。
2、原料:猪肉馅250克,鸡蛋3个,面粉适量。调料油1000克(约耗75克),绍酒、酱油各1/2大匙,精盐、味精各1/3小勺,五香粉1/4小勺,葱、姜末少许,淀粉适量,花椒盐少许。
3、猪肉馅剁成泥,加葱、姜末,清水搅匀,再加入精盐、味精、五香粉、酱油、绍酒调味,即为千子馅。
4、将2个鸡蛋磕入碗内,加精盐、水淀粉搅匀,下油锅摊出薄“蛋皮”;另1个鸡蛋加入面粉,调和成糊备用。
5、圆蛋皮从中间一划两半,铺在案板上,抹面粉糊,一端放千子馅,卷咸蛋卷,用面糊封口,下入五成热的油中炸透,见呈金**时,捞出沥净油,改刀切“马蹄段”,装盘,跟花椒盐上桌即可。
丰县千子的做法
我们观看古装电视剧时,经常能看到宫廷盛宴,珍馐美味,席间的各种美食数不胜数。如果提到古代的?饮食文化?,相信很多读者都会想到唐朝,因为,唐朝人不仅热爱生活,他们更爱美食。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唐朝有道名菜叫?玛瑙鱼?,但为何专家将其复原后,竟从中发现唐朝兴盛的原因呢?
从?玛瑙鱼?的名字上看,也许您会以为它是用玛瑙做成的鱼,其实,实事并不是如此,如果这道菜是用玛瑙制成,它就是一件艺术品,而不是美食了。
在唐朝时期,?玛瑙鱼?是宴会的主菜,深受皇帝和大臣们喜欢,由此,我们便能推测,这道菜一定是珍馐美味。
通过翻阅相关资料,专家们找到了?玛瑙鱼?的烹饪方式:?玛瑙鱼,取鱼若将,刲之刳之,濯之,千子于其菹齑调之,以付鱼,蒸之。?
通俗地翻译一下:将鱼杀掉后,清除内脏并洗干净,然后用?千子?和切得很细的咸菜搅拌在一起,并将其均匀地撒在鱼身上,再将其放入锅中清蒸。
专家看到上述并不复杂的烹饪方式后,脑海中出现两个疑惑:第一,?玛瑙鱼?是什么鱼;第二,配方中的?千子?是什么材料。
唐朝一条?特殊?的法律规定,有一种鱼不能吃,甚至不能随意打捞,它就是鲤鱼,因为鲤鱼沾了姓李皇帝的光。但唐朝人太喜欢吃鱼了,尽管法律限制不许吃?鲤鱼?,但皇帝、大臣、百姓可以吃其他的鱼。故此?玛瑙鱼?所选用的鱼很有可能是青鱼、草鱼或者是其他的鱼。
可是蒸鱼用的?千子?究竟是什么?专家虽然遍查资料,一时间如坠五里云雾,说啥也搞不明白了。
这日专家在整理资料时,无意间翻开《安石榴赋》,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里面记载的一句话,竟揭开了?千子?的秘密。
《安石榴赋》主要以描写石榴之美而著称:?商秋受气,收华敛实,千房同蒂,千子如一。?原来,?玛瑙鱼?中的千子指的就是石榴籽,而石榴籽的颜色正是玛瑙色。
石榴?可不是国产水果,它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引种到内地的水果。在当时社会,石榴是宫廷贵族才能食用的美食。但为何御厨会将石榴与鱼相结合,这也太脑洞大开了。其实,石榴有种特殊的酸性物质,当这种物质渗入鱼肉后,它会和鱼自带的蛋白酶产生反应,从而让鱼肉分解出大量的氨基酸,这样一来,鱼肉会变得异常美味,让人回味无穷。 玛瑙鱼?的秘制配方被破解,但现代的厨师,却无法烹饪出它最原始的味道。因为唐代的石榴都是自然生长的,是纯绿色无污染水果。而现在的石榴,大多数都是人工培育的,口感更注重甜,而不是酸,即使用唐朝的秘方,制作出?玛瑙鱼?,也会缺少一丝原有的味道。毛吉坡三十多岁,家就住在丰县华山脚下。他身材壮实并且有点胖,一脸福相,说话时笑容可掬。我一见面就给他开玩笑说:“你以前肯定干过大厨。”他一脸诧异:“咦,你咋猜恁准?”真是个憨厚人,作为久负盛名的毛家扦子的传人,能把扦子做的丰县人都爱吃,笨想,厨艺也应该有两下子。
寒暄了一会之后,我冒昧地提出:“能不能让我看看你怎么做的扦子?”因为毛家扦子的制作技艺是秘不示人的,此话出口后我突然感觉太唐突了。“好,咱们就做一笼!”毛吉坡答应的如此爽快,出乎我的意料。
切葱姜,剁肉蓉,毛吉坡手中的刀肆意挥舞,短短的十来分钟,加入材料搅拌的馅就完成了。一个五尺汉子,煊起鸡蛋皮来竟然动作轻盈,像一个心灵手巧的女子。搅好蛋液适量旋转着倒入微火上的炒勺中,用手颠动一下炒勺,一个直径尺许的薄饼即成,炒勺口朝下,用手勺挡蛋饼,用火一嘘,取出,一张张金灿灿的鸡蛋皮就这样煊成了。一整套动作被毛吉坡表现的淋漓尽致,我看得目瞪口呆。煊好鸡蛋皮,就开始卷扦子上笼了。
在笼上蒸了半个多小时,热气腾腾的扦子下笼了。刚出笼的扦皮晶莹剔透,里面肉馅若隐若现,一阵阵摄人味觉的香味悄然钻入鼻孔,毛吉坡用刀切了一段递给我:“扦子要趁热吃。”顾不得仔细品味了,几大口下去,总算堵住了欲滴的垂涎。
扦子,如同羊肉汤一样,在丰县是上等筵席的必备佳肴之一。丰县的扦子是卷煎的一种,为何称为扦子,没有人能说的清,但丰县做扦子最好而且传承有序的要数华山毛家。
清代康熙年间的《食宪鸿秘》中记载了一道鲁菜:“卷煎,将蛋推皮,以碎肉加料卷好,仍用蛋糊口。猪油、白糖、甜酱和烧。切片用。”看来丰县扦子近乎鲁菜,但又与鲁菜的做法不同。
华山毛家扦子由来已久,据传,丰县的毛家扦子原是元代的宫廷秘肴,由出生在华山的“翰林父子”袁尊道、袁焕传入丰县,是袁家父子当时招待客人的首选菜肴。时光流逝,扦子逐渐在丰、沛、萧、砀等地传播开来,成为普通老百姓喜爱的一道菜。在丰沛县接壤的一些农村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会做扦子,哪是好厨师?在丰县,会做扦子的人很多,但以丰县华山镇的毛家扦子最具特色。
“毛楼的粉条、百川的菜,毛家的扦子集集卖。”华山镇群众中今天流传的这句民谣,也能折射出毛家扦子在当地老百姓中受到的喜爱程度。
所谓“毛家扦子”,就是毛吉坡祖上代代相传制作的扦子在丰县有了名气,被冠以“毛家”以示区别。作为“毛家扦子”的现代传承人,毛吉波自己也说不清楚自家的扦子源于何时,但毛家世代制作扦子,少说也有二百年的历史了。据当地群众说,毛家祖辈都是干勤行(厨师)的,而且代代都出名厨,看家菜就是烧扦子。毛吉坡的曾祖父毛爱卿自幼随父入勤行,他制作的扦子名声传的很远,据说许多徐州和济宁城里的大户每年冬天都要到毛家定做扦子长期食用。毛吉坡的祖父毛作栋、伯父毛传贤都是华山镇颇有名气的制作扦子的高手。保存着浓浓汉源乡情的毛家扦子就这样一代一代延续了下来。
传统的毛家扦子是用新鲜的五花肉或前腿肉为主料,用淀粉和鸡蛋为辅料,再佐以秘制高汤、精盐、味精、葱、姜末、胡椒粉等十余种香辛料调制成“馅子”,再用油煎的鸡蛋皮或豆腐皮卷制成型。蒸熟的扦子食用方法很多,既可趁热直接食用,也可以凉切拼盘,也可就清汤煨炖。出锅时放点胡椒粉、香菜、香油,香味沁人心肺,吃起来松软可口,久炖不散是毛家扦子的特点。
毛吉波在熟练掌握家传扦子做法的同时,又根据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规律做了一些改进,比如减少红薯淀粉量,加入一些丰县的野菜,还新开发了牛肉馅和三鲜馅等品种,让现在的“毛家扦子”既不失传统特色,又有现代宴席所需的可口美味,成品特点色泽金黄,切开色泽红亮,很滑嫩,而且肥而不腻,口感相当好,逐渐成为了普通百姓家中宴请宾朋时不可缺少的一道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