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工程师如何为自我创业做准备

核心提示工程师创业之所以总是失败,因为他们大多有个错误认识:技术就是产品,产品就是利润。 错就错在,技术不能自动变成产品,除非要有充分的市场调查与产品定位,才能把技术变成一种有人愿意购买的产品。同样,产品不能自动变成利润,必须有合理的销售渠道和商业

工程师创业之所以总是失败,因为他们大多有个错误认识:技术就是产品,产品就是利润。 错就错在,技术不能自动变成产品,除非要有充分的市场调查与产品定位,才能把技术变成一种有人愿意购买的产品。同样,产品不能自动变成利润,必须有合理的销售渠道和商业模式,才能把潜在的客户需求落实为销售。而且,在市场工作上投入的时间与资金,远远大于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事实上,这个解释太明显了,任何论证都太罗嗦。我对世界始终怀有一种福柯式的兴趣,我更愿意探讨的是,如此明显的错误,怎么还有那么多工程师奉若圭臬呢? 对此,毛主席早就教导我们:工程师的错误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工程师的错误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学校教育、媒体引导、亲身经历这三项实践中来。 教育这一项, 简单地说,就是中学里的那堂《政治经济学》,它告诉我们,第一,产品的成本就是工人的劳动,第二,价格减去成本就是利润。在中学课程里,企业的功能就是生产,老板的工作就是数钱,至于其它环节的投入、损耗,课本提都没提。 如果一个工程师没有接触过其它经济理论,也没有参与过实际的经济运作,多年以后,当他们开始动心创业时,很自然,大脑里会调出马克思的语录残片(一般来说,工程师都是成绩很好的乖乖儿,且都具备过目不忘之赋秉),然后拿出计算器,筹划创业大计,哇塞,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喊喊口号的形势大好,而是有着确凿数字支持的形势大好,耶! 其次,是传媒。我在想通教育的毒害作用后,不免一惑已去,一惑又起:洋人也没上过咱们政治课啊,为什么鬼子工程师创业也少成功呢?仔细一想,这就要归功于传媒了。 以IT为例(我在这行干了十年,最熟悉、也只熟悉这一行),以摩尔定律领衔的眼花缭乱的技术进步,造成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IT是技术主导的行业。无论是报纸、网站、还是IT人士的闲聊,话题中心永远都是技术革新、各种性能指标,而资金链、产业链、商业模式,这些最重要的核心引擎,却从来总是一笔带过。 种种先进技术,不管多么神乎其神,除了可以从VC那里多骗一点钱以外,实际运营中起不了多大作用,在这个资本主义世界,人力都只是资本的附庸,技术,那就更是附庸的附庸。IT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已足够证明它跟其他行业没什么两样,揭开IT巨头的新衣之下,无一例外地都是商业模式的革命冲锋在前,相应的技术革新跟进在后。但商业模式的革新,常常都是看起来平淡无奇的,远不如技术进步那样激动人心,到了媒体上,只得把头版头条拱手相让。 如果说科学可以分为两类:有用的科学与无用的科学,那么技术只有一类:有用的技术,说得更露骨一点,就是能跟好的商业模式结合到一起的技术。一项技术能够上报纸,原因可能是它很先进,但如果这项技术卖了大钱,那原因只会有一个:它正好浇灌了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工程师看新闻,切记这一点。 最后一条,是亲身经历。这一点跟媒体的作用相辅相成,而且越是大公司里干的,中毒越深。盖大公司庭深似海,部门之间鸡犬之声相闻,除了乘电梯和上厕所,基本不相往来。工程师端坐RD交椅,对于市场、销售的工作一无所知,很容易觉得本公司的工作,就是开发产品而已。至于产品的定义、销售,工程师会觉得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只要我们做出来了,卖还不是小事一桩嘛!这一条跟媒体引导可以对照看,不多说了。 再最后,深情推荐译言的投资创业小组。由于兄弟也在忙着创业,这篇博只能算个流水账,没空举例,更没空论证。在投资创业小组有详细的阐述。在上一次创业失败后的短暂不应期中,我一边总结着成功之母的教训,一边在网上闲逛,忽然看到了这个小组,尤其是这篇《创业者圣经》,顿时拍案惊觉,相见恨晚。我花了两个下午,看了差不多一半文章,然后又重新拔剑勃然,爬上了至今爬行的创业之路。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