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辰古侗寨在哪里

核心提示鼓楼当你步人庚辰侗乡,你会惊奇地发现,这里村寨都有鼓楼、甚至有的一寨多座。庚辰全境现有各式鼓楼26座,多建于寨子中央或寨旁,它既是聚众议事的政治中心,也是休息和娱乐的场所。鼓楼自古至今都是各村寨百姓自愿投工、募款和献料修建的,鼓楼整体全系木

鼓楼当你步人庚辰侗乡,你会惊奇地发现,这里村寨都有鼓楼、甚至有的一寨多座。庚辰全境现有各式鼓楼26座,多建于寨子中央或寨旁,它既是聚众议事的政治中心,也是休息和娱乐的场所。鼓楼自古至今都是各村寨百姓自愿投工、募款和献料修建的,鼓楼整体全系木质结构,以杉木凿榫衔接,不用一钉一铆。鼓楼是以楼冠、楼颈、楼身、楼座四大部分构成。它酷似巨杉形象,前后、左右、上下都是对称均衡和谐的统一体。在结构上,圆与方,垂线与弧线,檐方与翘角,边柱与中柱、副柱之间,穿枋纵横交错,组成各种几何图形,错综复杂,变化无穷,但没有丝毫的凌乱之感,而是错落有序,体现出多样性统一的和谐美,今存于庚辰各村的鼓楼造型有以下几种

类型:

厅堂式、干栏式和宝塔式,而以宝塔式居多,如坪稳、下宅、坪寨、吉大、双斗、中步等村寨的鼓楼属于这种类型。

下宅村永顺鼓楼:位于庚辰下宅村,始建于清末年间,1998年复修,占地面积30平方米,平面构成为正方形。鼓楼通高12米,三层以下为四角,上四层为六角。

吉大富坪鼓楼:建于1992年,占地面积25平方米,鼓楼高12米,三层以下为四角,上四层为六角。它既是聚众议事的中心,又是休息和娱乐的场所。

双斗鼓楼:又名和谐楼,位于庚辰双斗村,始建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005年复修,占地面积20平方米,平面构成为正方形。鼓楼通高12米,一至二层为四角,三至七层为八角,四根主柱至第三层支撑主楼屋顶面。十二根衬柱至第二层承担二檐挑柱。出跳翘角。据当地老者介绍,四根主柱代表四季,十二根衬柱代表十二个月。楼前,有一寨门连接,更显其典雅与端庄。

路塘河边鼓楼:建于清乾隆年间,该楼原来为三檐庑殿顶,咸丰年间维修时改为三檐攒尖顶。该鼓楼位于本村寨河边,鼓楼的一楼原是进路塘小寨的大门,有十多级大青石台阶,过去安有两扇大门。因为原来通往梓坛、坪坦的大道从陇城沿河下来,在这里走跳岩过河到鼓楼下,再沿河往下游走。现在改走公路,所以寨门也就没有了。二楼是鼓楼厅堂。鼓楼占地面积60平方米,平面构成为正方形。鼓楼通高7米,一至二层檐为四角,三层为八角,为厅堂式单层建筑。

坪寨荷木鼓楼:坪寨荷木鼓楼位于坪寨村西头,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占地面积100平方米,“荷木楼”故名思意,他的结构从大的柱子到小的椽皮全是荷木,为干栏式鼓楼。一楼为寨门,二楼是群众聚会、议事、休息的场所,顶部为歇山顶,楼高7米,据长者介绍,为防匪患,民国七年(1918年)曾在这里同周保成土匪进行过-战。鼓楼内枋上镌刻着“烟云连草树星斗”,挂有“焕乎文章”匾牌,使鼓楼显得更加典朴端庄。

坪寨喜文楼:始建于清代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岁次(1706年),历经五甲子二次灾难,第一次迁至“奶奶”庙百步之隔。解放后1963年冬重修取名为“东风楼”。后县有关部门亲临参观,明确此楼是文娱活动中心,建议更名为喜文楼。

平稳村鼓楼:平稳鼓楼坐落在上边团寨,高9层,占地面积80平方米,始建于清朝光绪十七年岁次辛卯年(1891年),至今有116年。

陇城寨中鼓楼:陇城寨中鼓楼,始建于大清同治二年岁次癸亥年(1863年),至今已有144年历史。鼓楼座于天鹅的左翅膀上,占地面积80平方米。鼓楼由正楼和门楼两部分构成。正楼呈四方形,楼高8米,为二檐歇山顶,四根中柱全是合抱的荷木。一楼悬空,是进村的道路,路从西面经楼下穿过,至鼓楼东头上十八级青石台阶到鼓楼坪。二楼为鼓楼厅堂,周围东、南、西三面齐腰设供人休息的吊脚平台,平台上安有栏杆。鼓楼北面正中建有一个一檐歇山顶门楼,将鼓楼和楼外的青石坪连接起来,和青石坪边的戏台、学堂形成一个整体,使这里成为全寨的聚会和娱乐中心。过去凡是村寨中过节唱戏,或迎接外村来的乡客,乡客走子午八卦、多耶、赛芦笙、“抢客”都在这里进行。鼓楼门楼正中,也就是十八级台阶的顶部,有一块大青石板,石板上刻有一匹马,称为“白马”,是专为乡客走子午八卦准备的。凡是鸡尾客,进寨后就由身披红毡、手持罗盘雨伞的乡客头客在此踩堂走子午八卦。据说,如果头客不会踩堂,就会被“白马”所踢,以致神智不清、指挥不灵,所带的芦笙队就会脚步不整、吹奏无章。

上宅鼓楼:上宅鼓楼坐落在路傍寨边的河岸上,又名旱桥,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至今有170年历史,此楼上可聚会歇凉,下可出入通行,也是防守寨门。

牙大村鼓楼:牙大村鼓楼是座落在牙大村寨的寨子中间,名曰开基楼,建于清朝光绪六年(即1880年),是一座依山傍坡四层青瓦半宝塔式、厅堂殿式吊脚楼鼓楼,整个鼓楼高为10米。在厅堂中往东南眺望,峰兑山、八斗坡、盘墓山及牙大溪旁的大片水田尽收眼底。其建筑构造为中间有一人抱不完的4根中柱撑着楼顶,四周12根边柱撑着四周偏厦楼顶。4根中柱她代表着一年四季春夏秋冬,4柱4块串枋上写有字,12根边柱代表着一年12个月围绕着春夏秋冬。楼顶主梁枋中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整个楼层不用一钉一铆都是柱坐枋,枋串柱,一层套一层,层层青瓦移进缩小向楼顶。成为半宝塔式厅堂殿式吊脚楼鼓楼。楼层因其是依山傍坡吊脚楼,一楼是一半楼板一半泥土。在民国时期及1958年至1964年都曾在此办过学堂。二楼为楼板式厅堂,与寨中中间青石坪平起,北面为封闭式木板墙壁。西面为大门,东、南为145度斜面木板栏杆式板壁,板壁拦腰安上长条板凳供人们乘坐,是人们容聚会乘凉、-议事、聊天畅谈为一体的厅堂。鼓楼从建成起,经过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雄壮地耸立在牙大村中央。

风雨桥风雨桥又称福桥、花桥。因庚辰溪河多,故侗族人民逢水便架桥。风雨桥是由大青石砌成墩台,桥身全是木质结构。由桥身、桥廊、桥亭组合而成,多采用伸臂托梁的办法,解决了桥的跨度问题。风雨桥建于水口,连接两岸龙脉,桥面铺木板并建桥廊,廊内下游一般都封板壁、中间建神庙以“聚福”,故称“福桥”;桥廊两边檐下的板壁上绘有人物、鸟兽等彩绘壁画,故称“花桥”。桥廊上盖青瓦,并插建若干座多角宝塔形的楼亭。庚辰村寨共有各式风雨桥15座之多,其中“济众桥”、“文星桥”、“观月桥”三座已经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较著名的还有中步接龙桥、下宅回龙桥、坪寨南临桥等。

中步接龙桥:中步村接龙桥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被洪水冲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就地重修,供人休闲。桥头石礅及桥梁上雕龙画凤,桥两侧檐板上还饰有彩绘《西游记》、《三国》、《水浒》、《封神榜》等神话故事。全桥结构严谨,精致典雅。1969年“文革”中被毁坏,1988年群众捐款修建水泥路面桥,原桥上有对联一幅:

长桥卧龙古往今来多少英雄度步,

危墩峙水风吹浪打几曾父老关心。

中步一桥:又称“济众桥”,是梓陇河流经中步的第一座风雨桥。始建于清代,1951年重修。该桥为二孔托梁式木桥,全长29米,宽4米。两头和中间桥墩用青石砌成,梁木由19根直径30厘米以上的大杉木组成,桥面铺木板,上建9间桥廊,两边配有栏杆和长凳,栏杆外有一青瓦小檐,廊上盖小青瓦,为歇山顶。桥东头建一歇山顶桥亭。整座桥为全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济众桥”于2006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步二桥:又称“文星桥”,是一座人畜分道桥,位于中步村东头,飞架于陇梓河面上。该桥始建于清代光绪六年(1880年),后被洪水冲毁,于1949年重修。桥长20米,桥面人畜各行其道,人行桥面宽4米,畜行桥面宽1.4米,人行桥面和畜行桥面落差30公分。桥廊两边建有栏杆并设置长凳,供路人纳凉歇息。那些牲口一年四季晨出暮归,从不跨越“雷池”半步,而习惯地走其畜道。桥墩用大青石块垒砌而成,桥身用老杂木伸臂托梁架设,桥廊上铺木板,上盖青瓦,为歇山顶。桥结构复杂,古朴庄重,作为人畜两道的风雨桥,在侗乡山寨是少有的,它是侗族人民审美意识和智慧的结晶,是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这是对中华建筑文化的一大贡献。“文星桥”于2006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月桥:位于路塘村下游,建于大清康熙年间。因当年暴雨和山洪爆发,把路塘村脚四道便桥全部冲毁,民众出行极不方便。是时,朝廷派官员下乡探访民情,查访灾情,遇上路塘村人正在小河上修路架桥。这时朝廷官员便说:“你们这些老人,功德无量,为方便行人架桥修路,我代表朝廷对你们表示感谢。不过你们架这些桥都属临时性的,要架就架永久性的才好”。老人们说:“我们这山区很贫困”话尚未讲完,那位官员随即叫随从人员拿出50个元宝给寨佬们,就顺路而去。寨佬们当时也忘记问其姓名。这些寨佬得50个元宝之后,又在群众中捐资,就将溪上原架设的便桥改建了三渡风雨桥。一渡称“回福桥”,二渡称“官爷桥”,三渡称“永兴桥”(俗称“通汉桥”)。“官爷桥”就是为了纪念朝廷官员而得名,为二孔桥,中间的桥墩以垛子岩砌成,但桥梁却是整根梁木直达对岸,两头和中间以木头托起,十分牢固。桥面为木板,上有三个桥亭,中间的桥亭为五檐钻尖顶,桥亭内靠下游设有神台,神台内摆设有关公父子木雕像,每逢农历五月十三日(关公磨刀日)人们都前来祭拜;两头的桥亭为三檐庑殿顶。三个桥亭和桥廊连为一体。次年,该官员再次来到桥上时,已是黄昏时刻,寨佬们正想收工,一官员说:“你们修好了三座桥,功德无量,为民众做了好事,你们看,现在月亮出来了,此地正好观月。”故“官爷桥”又称“观月桥”。七十年代初,陇梓公路动工,三座风雨桥均被拆毁。1982年,路塘民众捐资投工,仍按原样重新修建此桥。“观月桥”于2006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坪寨南临桥:坪寨南临桥,始建于清代年间,原架在“孟旋三”,因被洪水冲毁,到1901年移上数丈处,至1993年复修,并将垫桥木改建成水泥拱桥,至今156年。2007年,民众再次捐资改建此桥,在原桥面的基础上新建桥廊,并新建一座横跨龙塘溪口的全木结构抬梁式桥梁与之连接,两桥相连成约120°角,使该桥成为侗乡少见的一桥跨两溪的立交桥。

下宅迪龙桥:该桥座落于下宅村西北陇梓河下游,始建于清代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原为二孔抬梁式木构廊桥,全长43米,桥上建廊13间,廊上盖小青瓦,三个桥亭,中间为五檐攒尖顶,两头桥亭为三檐庑殿顶。

桥内建有三个神台,中间是关圣台,右为判官台,左为土地祠,都摆有木雕菩萨神像。桥廊两边是木栏杆,配有供路人歇息的板凳,栏杆外配小檐。桥内檐板上画有《三国》、《西游记》、《水浒》、《红楼梦》等彩绘。1994年,维修该桥时,将抬梁木换成二孔水泥拱桥。

寺庙

路塘村飞山宫:路塘村的飞山宫,始建于大清嘉庆十年(1806年),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该寺-用青砖砌成马头墙,寺内为木质结构殿堂。殿堂分为两层,里一层是殿堂,殿堂中央摆放杨再思兄弟数人木偶塑像,楼台四周都是雕龙画栋,并挂有“英灵精苍”和“神恩广济”两块匾额。外一层为灶房和储藏室。殿堂两端有财神菩萨和七个童子倒神菩萨。庙内设有一面大型皮鼓和一个钢铸大钟。殿堂中柱上刻有一幅对联,上联是:“杨公坐高堂慧眼上下惩恶邪”,下联是“将军镇家帮挥手左右扶善良”。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即杨再思纪念日,当班者敲响大鼓和钢钟,杨氏寨老和小孩就备办祭品到飞山宫去祭拜,以求祈平安。

坪寨村三台宫:位于坪寨村东头,始建于清代光绪十二年(1886年)。是祭祀夜郎竹王的寺庙,和侗族地区的“竹王官”、“三王宫”、“三王庙”等为同一类寺庙。该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大门两侧有一对用青石精雕细刻的石狮,非常威严。大门为青石门柱、门方,柱上刻有对联一幅,上联是:“得道在南沾骏惠”;下联是:“降神维岳披鸿恩”。上方正中嵌有“三台宫”三个大字的青石板。进门为十二级青石台阶,宫内由四十四根粗大的圆柱支撑,分上下二个大厅,上厅为活动场所,下厅(台阶上方)为戏台。旧社会此宫为村社活动场所,村内重大事情在这里商定和办理。同时又是当地群众节日文化活动中心,每年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庙会等,大戏(桂剧)、侗戏都在这儿上演。每逢那时,戏台下人头攒动,四乡八邻的群众都云集这里,那戏常常演到深夜,观众也饶有兴趣地观看到深夜。后来,由于“文革”原因而被拆毁,现在仅存大门两块青石柱和“三台宫”的碑刻。

中步村南岳宫:南岳宫座落在中步村头的东北方,是一座古老的砖木结构四合院,总占地面积136.9平方米。走过中步桥,就是南岳宫正门。正门为方形石柱砌成的,两只雌雄石狮威武地匐踞于正门两侧,门的上方正中书有“南岳宫”三个大字,在阳光照射下闪闪银光,炫耀着南岳宫的繁荣昌盛,向人们陈述多少个神奇的传说。走进正大门,就是一个满院青石板铺砌的天井式三级石阶庭台,把上下正厅分开,形成一个别具风貌的小天地。巨大的金钟皮鼓高悬于天井内檐上空,是为敬奉神灵而设的幕鼓晨钟。上厅中间的两根原木柱子上刻有一幅对联,上联是:“成道在南,横扫妖魔行通大”,下联为:“封神号岳,扶持正义道德高”。小天井内檐就是高大雄伟的正殿,三座神龛金碧辉煌,正中大殿供奉的尊神,就是忠静大王,神位上书-写“赤子千秋沾雨露,庶民万代沐鸿恩。”据传忠静大王系西周西岐人,姓崇名黑虎,在护周伐纣中战功赫赫,后敕封为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因此,庚辰黎庶奉为至尊。供台上的香火升腾,一缕缕清烟缭绕着碧空,宫中的忠魂似乎已升入仙境,漫步天堂。再加之宫外小河轻唱,潺潺的流水声如欢快曲调,那丝丝缕缕像音符连接而成的气息,却兀然而至,旋律优美动听。河岸上桃红柳绿,佳木异竹,垂杨相荫,掩映着这座古老的宫院。来往行人目睹繁荣之景,留下无限遐思,令人留连忘返。南岳宫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整个建筑物的设计精工细腻,匠心独运,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也曾为庚辰的人们广施益举,普结善缘,在陇梓河泮上镶上一颗闪耀着古典文化之光的明珠。

中步村云霞寺:云霞寺座落在基门稼山腰,距中步一桥约二百米,寺前溪水环抱,寺后佳木异竹,垂杨相荫,寺内供着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像,其中释迦牟尼身高0.4米,显出慈眉善目的姿态;以慈悲为怀、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面呈现慈祥的神色。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日,从四面八方来云霞寺朝拜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每年的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此地更是热闹非凡,人来人往,香烟弥漫,灯火辉煌。

凉亭侗族人民崇尚助人为乐,深知肩挑背负、爬山赶路人的艰辛,于是在山坳、路旁、井边修建凉亭,供行人歇息和避风躲雨。还有人在凉亭里挂上草鞋,以供行人换穿;备有凉水或凉茶,供过路人饮用。侗乡素有“三里一井,五里三亭”的行善风俗,庚辰全境现有凉亭79座。

陇城凉亭:位于陇城村境内209国道旁“塘坪”,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21年)。亭长4米,宽3.3米,亭两边设置长凳,供路人纳凉歇息,亭边有一口清泉。

风格独特的侗乡建筑物鼓楼,其特点是哪样的呢?

中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

2 、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羊皮袄、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跳板、长鼓舞

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剪纸,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象脚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驯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竿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糯米团,地戏

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19、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剪羊毛,弹唱,刺绣

20、汉 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庙会,舞龙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0.4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国各地,人口860万余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诺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有自己的语言。——乐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广西,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沿海渔业,兼营农业和盐业,有自己的语言。——哈亭,弹奏独弦舞,踩高跷

25、景颇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目脑纵歌,跳孔雀舞

26、柯尔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龙江,人口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礼

27、拉祜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4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万余人,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5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上刀杆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万余人,主要从农业和狩猎,有自己的语言。

31、满 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约98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渔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穿旗袍,萨满舞,二贵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广西,人口7.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语言。——分龙节舞龙

33、门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约0.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有自己的语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万余人,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马头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车

35、苗 族: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刺绣、桃花织、锦蜡染和银饰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芦笙,吊角楼

36、仫佬族:分布在广西,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语言。

37、纳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东巴舞,腊染

38、怒 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织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人口2.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吹葫芦笙,弹唱,集体舞

40、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产,有自己的语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8.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艺也发达,有自己的语言。

42、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除种水稻外,还普遍种植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有自己的语言。

43、水 族、分布在贵州、广西等地,人口3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语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45、塔塔尔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万余人,以经营商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会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万余人,土家织绵以其“色彩斑斓,做工精巧”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摆手堂

48、佤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35万余人,从事农业,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中获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甩发舞

49、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粮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语言。——手鼓舞

50、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1、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约17万余人,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2、瑶 族: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等地,人口1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盘王节、长鼓舞

53、彝 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657万余人,喜食“砣砣肉”,爱饮“杆杆酒”,舞蹈音乐独具特色,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虎节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肃,人口约1.2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崇尚骑马和射箭,有自己的语言。

55、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人口459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舞,布达拉宫

56、壮 族: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人口1555万余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锦”享誉海内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地区。座座鼓楼高耸于侗寨之中,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巍然挺立,气概雄伟。侗族鼓楼的结构奇特、精巧,不用一钉一铆,仅用数根丈杆,加上精密的构建艺术,便可严丝合缝牢固稳扎,历经风雨可百年不朽;瓦檐上彩绘或雕塑着山水、花卉、龙凤、飞鸟和古装人物,云腾雾绕,五彩缤纷。其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鼓楼”名字的由来

鼓楼产生于在古代,对当地的居民而言,鼓楼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物而已。当时生活极不稳定,常受敌人入侵,鼓楼的顶部有一个大鼓,用牛皮制成,一旦发生紧急事件,就会有人爬到鼓楼顶部,将大鼓敲响。鼓楼之所以建的比周围的吊脚楼高很多,也是为了让鼓声传的更远。在这个过程中,鼓楼起了很重要的警示和通知的作用。

有鼓则有楼,有楼则置鼓,后来人民习惯,俗称鼓楼。

侗族鼓楼的结构设计

侗族人立寨必先立鼓楼,如果是一时财力物力人力做不到,也须先立一根杉木柱子以作鼓楼之替身。侗族鼓楼中的四根主要支撑的主柱象征着四方和四季,十二根衬柱象征十二个月份。建造鼓楼的主要梁柱,是经过族中长辈年高具有威望的老人选定,木材优良、粗大,高度均匀,树龄古老,方可作为鼓楼建造用材。

从外观上来看,侗族鼓楼是一种极富有视觉效果的建筑。一座建好的鼓楼,楼顶是连串葫芦形的顶尖,直刺苍。中部是层层叠楼,形如宝塔的楼身。楼檐一般为六角、八角、四角,六角的俗称“六面倒水”,每一分水的突出部分都有翘角,它的重檐层层叠叠,从上而下,一层比一层大。

鼓楼以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层层支撑而上。鼓楼通体全是本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这因为充分表现了侗族人民中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侗族的鼓楼在重檐数上皆为单数。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达21层。这是由于侗族把奇数视之为吉祥之数。

鼓楼的建造揉合了亭、阁、塔、殿等诸多的建筑形式。尤其是鼓楼的顶端部分的设计,它完全借用了汉族建筑中的宫殿亭塔的式样。

侗族鼓楼的作用

在侗族历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抵御外来官兵骚扰,均击鼓以号召群众。由寨中“头人”登楼击鼓,咚咚鼓声响彻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来。无事是不能随便登楼击鼓的。

鼓楼模仿杉树形状建造,在侗寨中属高层建筑,因为楼上置鼓得名,是侗族人民遇到重大事件击鼓聚众、议事的会堂,平时是村民社交娱乐和节日聚会的场所。侗族的文化与鼓楼密不可分,重大的活动都在鼓楼里举行,鼓楼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和精华,因此,侗族文化又叫鼓楼文化。

侗族鼓楼的文化内涵

侗族鼓楼在形像上来自于对杉树的摹仿。从远处看,鼓楼的总体轮廓形像就是一株巨大的杉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把杉树看作是鼓楼最原始的形式,这也涉及到侗族先民的宗教信仰。

在巨树崇拜的语境中,巨树就是一根圣柱,巨树周围的空间则是一种神圣的空间。世界上有许多古老的民族都有柱子崇拜的习俗,把这种“柱”看作是通天通神的道路。北美印地安人的图腾柱,中国古代的华表等都是柱子崇拜的一种形式。在侗族的古歌和传说中,对杉树就有许多传奇般的描述。

再者,老杉树倒了之后,在其根部又会源源不断地发出新的树苗,并且越发越多以至成片成林,侗族鼓楼在外形上像杉树,也是想取其生命力旺盛的象征含义。

侗族鼓楼还采用了龙的形象。中国南方古代越人是以龙蛇为主要图腾的民族,断发纹身、划龙舟等习俗就是这种图腾文化的现象。鼓楼,其实是一条完整的龙的符号形象,它不是一条腾空舒展的游龙,而是一条盘缠坐卧的龙,无论是鼓楼圆环形层层上升的檐面还是从高空垂直往下看都很像一条盘旋着的龙。青鳞鳞的层檐瓦片仿佛是巨龙身上的甲片,造型复杂多变的塔顶就是龙头。

有的侗族学者认为鼓楼在造型上有仙鹤的形象。从某个角度看,鼓楼两翼轮廓线上的檐角翘翅,非常像一列逐级站在阶梯上正展翅欲飞的仙鹤。

侗族鼓楼民俗

侗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集中居住的特点,较大的侗寨上千户人家,小者三、五十户。侗寨鼓楼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个族姓一座鼓楼。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时有几个鼓楼并立。因此有“一寨一姓一鼓楼”的说法。

鼓楼下端呈方形,四周置有长凳,中间有一大火塘;楼门前为全寨逢年过节的娱乐场地。每当夏日炎炎,男女老少至此乘凉,寒冬腊月来这里围火,唱歌弹琵琶、讲故事。侗寨有坐鼓楼的习俗。特别是春节期间,村村寨寨聚集鼓楼广场,吹芦笙,“哆耶”对歌作乐。或以侗族民间传统故事为题材,自编自扮侗戏,登台演唱。

侗寨有庆典时,东道主侗男侗女于寨门置圆桌,盛放侗酒和侗食,远近寨民届时皆来祝贺。入寨门,必饮牛角酒、吃一筷侗食,方可入寨。如送厚礼,则芦笙相迎,响炮三声,以示感谢。来宾将满,于岑报鼓楼内,围住火塘,唱歌跳舞,祝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