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菜醋蛋的制作方法

核心提示醋蛋的制作方法是:取优质米醋200毫升装入杯中,然后将1只鸡蛋洗净后放入醋中。经过36~48小时后,蛋壳已被软化,仅剩一层薄皮裹着已胀大的鸡蛋。用筷子将皮挑破,把蛋清、蛋黄与醋搅均匀即可。醋蛋液1周服完,每日早晨空腹服1次,每次用开水兑成2

醋蛋的制作方法是:取优质米醋200毫升装入杯中,然后将1只鸡蛋洗净后放入醋中。经过36~48小时后,蛋壳已被软化,仅剩一层薄皮裹着已胀大的鸡蛋。用筷子将皮挑破,把蛋清、蛋黄与醋搅均匀即可。醋蛋液1周服完,每日早晨空腹服1次,每次用开水兑成2至3倍,最好加点蜂蜜调匀后服下。

原料:食糖1000毫升,鸡蛋10个。

制作:选购山西老陈醋或四川保宁醋为最好,此外江苏镇江醋、浙江温州醋、山东乐口醋、辽宁速酿醋、北京熏醋、河南正阳的伏陈醋也是好醋。鸡蛋要选用新鲜的、农家喂养的土鸡新生的蛋最好。

将鲜鸡蛋煮熟后,敲破蛋壳,浸泡在食醋中24小时。

每日清晨空腹吃醋蛋2个,连续食用2-3周。

醋蛋是专治青年扁平疣的,扁平疣又名:“瘊子”,是好发于面部芝麻大小或黄豆大小的浅灰色或淡褐色的丘疹,少则两三处,多则数十处,甚至满脸皆是,不痛不痒,但影响美容。多由病毒引起。醋蛋有抗病毒、消疣光面的功效。据报道,有人曾用醋蛋治疗10例青年扁平疣患者,均在3周内全部治愈。 醋蛋治病,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医疗效果,一经采用,莫不交口称赞。有关具体配方与服用方法,一些醋蛋专著介绍,不尽相同。我们地区比较普遍采用的,是按黄刃石编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3月二版《醋蛋神功》介绍的方法进行。现简要介绍如下:

醋蛋的制作:用9度米醋(即醋酸含量9/100)180毫升,装入底径5厘米大口杯中,然后将鸡蛋浸入醋中,浸泡36-48小时后(红皮蛋时间稍长),蛋壳即全被软化,鸡蛋也会胀大,仅剩一层薄皮包着蛋清与黄,用筷子将蛋皮捅破,与米醋调匀,即成醋蛋,为一个成年人5-7天的服用量。

制作的注意事项:①选购优质米醋是关键的一环。含醋酸9度米醋,据了解有:哈尔滨制醋一、二厂,广东的“白醋王”,正宗“山西老陈醋”。其它含醋酸5-6度的有:山西陈醋、北京食醋、上海香醋、上海米醋、四川保宁醋。凡浸泡48小时或稍长一点时间,能使蛋壳化解的米醋都可以采用;②最好采用养有公鸡的有性新鲜鸡蛋;③浸泡前,要将蛋壳洗刷干净,如用酒精等消毒;④每次浸泡鸡蛋一个,每隔几天再浸泡一个,以保持服用的连续性。 醋蛋疗法配方:新鲜鸡蛋一只,9度优质醋150-180毫升,蜂蜜或糖适量。

制法、用法:将鸡蛋洗净后放入广口瓶或瓷容器中,倒入醋,密封48小时,待蛋壳软化,仅剩薄蛋皮包着胀大了的鸡蛋时,启封,用筷子将蛋皮挑破,把蛋清、蛋黄与醋搅匀,再放置24小时后即可服用。

每个醋蛋液分5-7日服完,每日一次(约26-30毫升),于清晨空腹服用,服时可加温开水2-3倍,加适量蜂蜜或糖,充分搅拌后服。软蛋皮可一次食完。

第一只醋蛋液服用3日量后开始浸泡下一只醋蛋液,以保证服用的连续性。如无不适,可长期坚持。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虽然端午真正的缘起已经在历史风烟中变得模糊,但是它留下的种种丰饶习俗却仍让我们在今日感怀。

端午节,高邮民间有许多质朴、淳厚的风俗。风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素有鱼米之乡之称,习俗多和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相关,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水乡色彩。

一、做十二红

端午节那天的午宴,要做十二红,一桌的红色菜,流淌着红油的咸鸭蛋、炒红苋菜、拌凉粉、拌黄瓜、糖拌西红柿、糖醋萝卜、花生米、盐水虾、韭菜炒黄鳝、煮黄鱼、红烧肉、红烧鸡等,有凉有热,荤素搭配。其实各家菜系也是不一定的,但是都会保证是红色的。其中韭菜炒黄鳝是用高邮湖的黄鳝。黄鳝清理后切片,韭菜清洗后切段,蒜瓣去皮切蓉,姜洗净切片。用热油爆香蒜蓉、姜末,放入黄鳝翻炒几下,倒入韭菜后略炒,再加调味料即可。这道菜在饭店一般是属于大菜,也叫炒软兜长鱼。咸鸭蛋是肯定有的,这时的鸭蛋都是清明前后腌制的,是新鸭蛋,口感最好。因为当地老人们都会祈祷上天可以庇佑一家人健健康康,家庭生活红红火火,幸福美满。

二、门口挂艾草和菖蒲

门口挂艾草和菖蒲,据说有招福驱邪的寓意。古人说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传统认为艾草可以招百福,让家人身体健康,带给家庭福气。菖蒲形状似剑,认为是斩妖除魔的强大利器,插在门口可以辟邪。在这天家家户户的门口都会悬挂艾草和菖蒲。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艾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用艾草泡脚具有驱寒祛湿作用,天天用热水泡脚本来就有促进血液循环赶走体内湿寒的功效,况且艾叶能通十二经络,畅通气血。对付现在流行的冠状病毒,增强免疫功能是必须的。

三、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一个重要环节,粽子又称角黍、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汉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也有传说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我们从小看到的粽子就是三角粽子和小脚粽子。三角粽子包的时候用粽叶多,包起来不紧致,小脚粽子用叶少,包裹严实、紧致省料,加上自己腌制的香肠或咸猪肉,口感香糯劲道,味道绝佳。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源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端午一开始主要流传于南方吴越一带,并作为一种“图腾祭”出现。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并选择在端午进行拜祭,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拜祭龙祖的节日。

端午节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现在,每到这一天,许多人家的门上都会插上艾草招福驱邪,各家各户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着浓浓竹叶清香的粽子,是浓浓的香,淡淡的饮。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